发展工业4.0要立足国情 切忌盲目跟风
  • 市场分析
  • 2014-09-22 17:11
  • 来源:中国剪板机网
  • 标签:
  • 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工业2.5时代,甚至少数省市已经接近工业3.0时代,但为数尚多的中西部地区甚至还没有达到工业2.0的发展水平。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是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全面结合为基础的。而中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低端CAD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得到很好普及,但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计划软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大。

      

      左世全

      

      工业4.0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中国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好事,表明中国业内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注,但需要清醒地认识中国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切忌盲目跟风,动辄提借助工业4.0实现工业赶超,到头来恐怕落得“麻雀跟着夜猫子飞——打食的打食,熬夜的熬夜”的窘境。

      

      客观理性看待工业4.0

      

      德国在工业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也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美国凭借信息通讯技术优势正在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另一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甚至部分高端领域开始抢夺德国市场。

      

      所谓“工业4.0”,是德国政府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推出的工业发展战略,要想认识这一战略,需要首先认识以下两个大的背景。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要性,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积极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德国虽然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依托其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一枝独秀”,但由于出口相对萎缩,经济发展也渐现疲态。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提出的。在德国专家看来,德国在工业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也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美国凭借信息通讯技术优势正在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另一方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甚至部分高端领域开始抢夺德国市场,正如德国联邦工业协会(BDI)主席乌尔里希·格里洛指出的,“欧洲企业占全球通信和信息技术市场份额不到10%,德国错失了成为该领域世界领头羊的机会。”

      

      另一个大的背景是,近年来以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孕育,谁抢占了新工业革命的制高点谁就是掌控了未来。正如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的,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有“一箭双雕”之效:一是在德国制造业中推行信息物理系统(CPS)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全球范围内牢牢占据信息物理系统市场,确保德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德国推行工业4.0的核心或者叫愿景在于,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应用到制造业以引领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企业将建立全球网络,把它们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信息物理系统,从根本上改善包括制造、工程、材料使用、供应链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过程。

      

      这一提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11年,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在发表的《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中,就提出通过信息技术与供应商、经销商、顾客和业务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打造智能工厂。2012年,美国GE公司在发布《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白皮书》中,就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认为将先进设备与IT融合,将产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

      

      近期,笔者受邀参加了德国西门子公司、SAP软件公司以及美国通用公司主办的各种研讨会和讨论会,各会无不围绕这些相似的概念,这些公司已经或正在加紧游说中国相关部委或者央企,笔者分析认为,表面看来是宣传一种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或趋势,而实质目的是抢占我国高端工业软件及系统市场。

      

      立足基本国情科学认识

      

      中国工业发展阶段

      

      理论体系是整个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前提。目前国内对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侧重技术追踪和技术引进,而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不够,原始创新匮乏。

      

      尽管对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仍然存在争议,但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的,总体上看,中国的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

      

      根据德国工业4.0的划分方法: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机械设备的引进,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机彻底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引入电子信息技术(IT),使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机器不仅取代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而且还替代了一些“脑力劳动”。对照这一划分方法,中国总体上尚未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处在工业2.0时代,所以国家才针对性地提出“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再进一步,即使是少数优势行业也还处在从2.0向3.0跨越的发展阶段,不妨称为2.5时代,所以中国切不可以离开工业发展的具体国情,从总体上盲目追求工业4.0时代。

      

      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工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核心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除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外,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客观地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工业2.5时代,甚至少数省市已经接近工业3.0时代,但为数尚多的中西部地区甚至还没有达到工业2.0的发展水平。其次要认识到,中国每年还有庞大的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一步跨越到4.0时代,实现所谓的“智能工厂”,就业怎么安排?

      

      此外,还要客观认识中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与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基础以及存在的核心问题。

      

      从发展基础看,一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逐步应用CAD软件,90年代初,科技部启动了“甩图板”工程和CIMS工程,200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制造业信息化”概念被社会广泛引用,以CAD、CAM、CAE、CAPP、PDM、ERP为代表的软件,以精益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制造执行(MES)系统为代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在制造企业开始得到推广应用。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中国工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航空工业,数控机床、CAD/CAM技术已经从早期的航空零件机械加工应用,拓展到了钣金、复合材料、装配等关键制造工艺过程,铸造、锻造、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也开始进入自动控制、数字量数据传递时代,航空产品全数字化设计制造模式已经形成,数控车间已经成为各航空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重点,数控设备已经成为航空企业近年来技术改造配备的主流装备。石化行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管控、设计与工程运营广泛采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处于较高水平,输变电行业,在产品研发和工程项目设计中广泛使用CAD、CAPP、PDM软件及系统,高压开关设备制造领域,数字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执行过程控制、数字化在线测量技术得到应用,电力电子设备制造领域,数字化在线测量应用较为广泛,输配电制造领域,数字化生产线应用较为广泛。

    相关资讯
    • 2018年1-6月中国挖掘机械市场销量分析
      中国挖掘机械市场总体情况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统计数据,2018年1-6月纳入分会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1-6月销量120123台,同比涨幅超过50,市场持续高增长。平均吨位大幅提高,说明中、大挖市场占比提升。2018年1-6月销量接近2011年历史极值,创造历史同期第二高销量。国内挖掘机械市场分析1. 国内市场概况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统计数[详细]
    • 2018年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将达9 这些需求将爆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详细]
    • 2018工业安全大会隆重举行,推进行业智能化转型
        北京2018年5月21日电 -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的提出,工控系统正逐渐由封闭、孤立的系统转化为开放互联的系统。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工业生产活动不断渗透,工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对工业运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工业安全大会现场2018工业安全大[详细]
    • 二战时日本的工业有多发达,为何很多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场钢铁的碰撞中,人们看到了日本工业的强大,日本的海军和美国打的不分伯仲,日军甚至一度占到了上风。不过在陆地上,和世界的钢铁巨舰相比,日本陆军装备显得非常寒酸,日本的三八大盖和薄皮小坦克让人们看到了日本工业的虚弱。所以人们对日本的工业争议很大。那么二战时的日本工业有多发达?作为世界第五大工业国,日本工业能力是比较强的,一个能造出一[详细]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