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发现了杠杆原理之后,发出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感慨。这句话道出了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的心声:虽掌握了行业领域前沿技术,却苦于找不到“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技术指导实践的平台。[br][br] 这句话同样道出了工业城市宝鸡所面临的尴尬:企业发展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蓄势待发,但本地没有国家重点理工大学、国家研发机构可依托,在创新方面缺少智力支持。宝鸡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br][br] 实施产学研战略,无疑为人才与实践的对接提供了一条捷径。近两年来,我市共有110户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85项,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13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29项。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5亿元,2014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12项,居全省第二。产学研合作,让我市走出了一条借助外来智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崭新之路。[br][br] 政府牵线搭桥为产学研保驾护航[br][br] 创新,说到底要靠人才。宝鸡的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人才短缺,尤其缺高级人才。*新统计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人才成为制约宝鸡创新发展的瓶颈。[br][br] 没有大院大所的劣势一时难以改变。于是,我市近几年瞄准了“产学研”模式,用3000万元创新资金中的部分财力促成政府、高校、企业、研究院之间的技术联盟,让企业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市委书记上官吉庆将人才视为*宝贵的战略资源,将人才强市战略作为构筑新一轮发展优势的新引擎,他要求各级部门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才进贤之路,以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大提升、发展大转型,努力实现人才兴业、人才强市。市长钱引安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与北大、清华等院校的校地、校企合作,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br][br] 为破解我市人才短缺的现状,市上先后出台了《宝鸡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以给予资金奖励的办法,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和科技型行业骨干企业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入我市参与建立上述研发机构。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费用按50予以补贴奖励。对在我市工作,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陕西“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科研资助。领导带队走访求贤若渴,企业搭建创新舞台,全市上下形成了爱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环境。[br][br] 人才施展才干正逢其时,企业创新创造正适其势。2014年,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大规格数控成形砂轮磨齿机技术及产品”项目,宝鸡供电局和清华大学合作的“行波选线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的“基于特征认识的机动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